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规章制度 >>  人才培养方案与教学改革 >>  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关于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师(珠)校发[2012]16号】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05/12    

校内各单位: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精神,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打造办学特色

认真分析学士学位授予评估专家组的意见,深入总结我校建校以来的办学经验,从学校办学历史、区位优势、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定位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目标:积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培养人文科学素养深厚、学科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过硬的外向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大胆进行教学模式、管理方式、国际合作以及产学研政用一体化等方面的改革尝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开放式、高水平的新型大学。

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设优势特色专业

以教育部修订学科专业目录为契机,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特点,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梳理整合我校现有学科专业,完善学科专业发展规划,调整专业结构,打造专业优势,强化专业特色,优化专业布局。积极设置服务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善民生等相关的学科专业。实施“强优推特”计划,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资源共享的制度,促进相近学科专业资源整合,加强学科群建设。鼓励并合理规范双专业、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搭建专业共建平台,促进跨专业、跨院、跨校、跨地区资源共享,推动院际、校际、校企、国际合作共建专业。建立健全专业建设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开展专业评估。

三、改革教育教学制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教学制度改革。进一步贯彻落实《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推进学分制改革,逐步实现由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的过渡,完善弹性学制、二次专业选择、主辅修、双专业等教学制度,突破学生培养的标准化、同一性,扩大学生选择专业、学制、课程、教师、课堂的自主权,真正落实“一生一案”。建立适应学生自主选择、自律发展的学习指导体系,建立健全导师制、辅导员班主任导学制,完善导学机制和学习辅助机制。

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特点需要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允许各专业教学计划总学分在一定范围内浮动。优化课程设置,专业主要课程设置应符合教育部相关指导性要求,符合度不低于80%,严格控制教学计划中专业必修课的调整。增加课程数量,提倡增设1学分课程,各专业基础课程对外专业学生开放,扩大学生课程选择范围。

深化小学期改革。丰富小学期教学内容,完善小学期教学方式,规范小学期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服务学习,加强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拓展涉外合作课程和学术交流,开展与企业、行业、科研院所、国内外高校的协同培养。

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鼓励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案例式、项目式、工作坊等多种课堂教学形式改革创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网络教学平台,完善网上学习平台和师生交流系统。

深化考试制度改革。制定多样化考试规范性办法,建立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考核机制,试点选择性(如闭卷、开卷、口试)、探索性(如辩论、汇报答辩)、研究性(如课题调查报告、论文写作、小组研讨、设计制作)等多样化考试改革。完善课程考核评价标准,加强试卷规范性管理,严格监控试卷质量和阅卷质量。加大网络考试系统、试卷库、试题库建设力度,在部分课程中试行“教考分离”。

四、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强化实践育人环节

进一步创设实践教学条件。制定加强实践育人工作办法,建立实践育人工作机构,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机构与规章制度,健全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与服务。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加大公共实验室建设力度,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实现跨学科跨专业实验室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和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率。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不断充实有行业背景、有较强教学能力的“双师型”师资力量,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完善实验类教辅岗位设置和工作量计算等制度。

完善实践教学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进一步突出实践教学的地位,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实践教学标准,逐渐形成各具专业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确保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文经管类专业不得低于20%,理工类专业不得低于30%。

开辟多种实践教学渠道。鼓励学生利用小学期、寒暑假等课外时间参加社会实践,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俭学、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制订资助奖励办法,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建设,支持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不断开发新的实验项目,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积极搭建校内外实习平台,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创设学生校园仿真实习环境,拓展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加强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设计)指导,倡导毕业论文(设计)与产学研相结合,提高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五、建设学生自主发展课堂,创新学生社区教育模式

建设学生自主发展课堂。进一步开发学生自主发展课程,建设学生自主发展课堂精品课程,塑造一批校级示范项目,打造在区域性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活动品牌项目,构建学生自主发展课堂的良性互动机制和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学生社团、学生社区、小组、工作室、团队等为基础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重点实施学生学习团队建设计划,鼓励学生以兴趣爱好为基础,以能力提高为目标,以自愿组合、自主学习、自我管理为原则,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学习探讨、科学研究和素质拓展等方面的活动。

创新学生社区教育模式。进一步完善“新生导航”、“公民素质教育营”、“社区朋辈辅导学校”、“学生社区工作坊”、“社区学术沙龙”等社区课程。探索实行学生社区书院化,书院学习自主化。不同专业学生自主选择入住书院,在书院设置人文科学素养课程、交叉和拓展类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构建以自主课程为主的教学体系,打造融学习与生活为一体的教育环境,实现价值与专业并举和“教”与“育”的一体化。

六、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国际交往能力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境外合作高校联合举办中国研究的系列“国际中国学”课程,结合我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状况,为境外学生搭建在中国修读学分课程的平台,为我校学生提供与境外学生一起修读境外高校学分课程的机会。进一步拓展与境外大学互派交换生的合作探索与境外合作大学开展自费访问生项目、小学期游学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赴境外修读课程、实践交流的机会,不断扩大我校具有境外学习经历学生比例。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招生规模,提高留学生教育质量。引进境外优质教学资源和先进教学理念,聘请国外学者和专家来校进行教学和科研的交流;开展引进外籍人员担任学术骨干和管理人员的试点,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扩大外籍教师聘用比例。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干部和教学骨干境外研修培训工作。

深化外语教学改革。完善分层次、分类型外语教学,加强学生在线自主学习的指导;鼓励有需要、有条件的专业开设全英文教学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示范课程。探索适合专业特点的双语(全英语)课教学模式,加大双语(全英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建立双语(全英语)课教师任职资格审查制度,精选原版课程教材,制定双语(全英语)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建设外语一条街,把开阔学生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国际交往能力融于学生社区生活之中。

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立德树人工程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严格依据教育部“05方案”和学校2011年9号文件精神,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设置与学时学分,加强政治理论课教学保障条件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及时结合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实际。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滚动开课”、大小班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增强教学实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小学期”开展社会学习和社会服务,积极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积极创造条件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进一步开展哲学社会哲学学术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加强队伍建设,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研修、攻读博士学位、国内外考察等工作力度。严格按照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制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和教学质量测评体系,做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估工作,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

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学工在线、优秀学生展厅、新生入学教育等主题教育网站和微博。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四级网络体系,推动心理工作进学生社区。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加强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创新学生党支部设置方式,探索党建进学生社区,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深入开展“三爱一奉献”创先争优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教育,推动学雷锋活动机制化常态化。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推进“服务学习计划”,探索建立符合我校实际的学生海外志愿服务机制,尝试建立海外志愿服务基地或派出学生海外志愿服务队,培养学生国际视野下的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拓展服务学习内容,通过各种社会服务活动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秉承北京师范大学办学传统,凝练珠海分校办学理念,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

八、加强“质量工程”建设,构建提高教学质量的激励机制

以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卓越计划改革试点专业)、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践教学基地、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优秀教材等“质量工程”项目为平台,进一步加强“质量工程”建设,构建提高教学质量的激励机制。加大对项目建设的投入、指导和扶持力度,完善项目立项、检查制度,建成一批校级、省级和国家级品牌项目。充分发挥项目成果的辐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我校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九、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创新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制度。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广东省教育厅关于教学工作评估的文件精神,建立校院两级评估组织机构,制定我校本科教学评估方案和评估指标体系,加强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年度统计工作,实现日常教学评估、自我评估与第三方评估的有机结合,提高评估的科学性。建立健全与评估配套的奖惩制度,增强评估的权威性。认真对照评估指标找差距,不断推进教学条件、教学过程建设,切实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

创新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坚持学校领导听课制度,进一步充实校、院(部)两级教学督导队伍,充分发挥教学督导对教学过程、教学质量的督查、评估和指导作用;成立学生督查组,督查学生学习纪律,及时向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反馈教学信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探索建立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参与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组建校外教学巡查组,了解、督查学校教学活动,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改进评教工作,重点评价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提高学生评价的客观性,增强督导评价的指导性。

创新教学管理机制。不断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及时制定、完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确保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构建开放式、国际化教学管理机制,推进教学管理制度化、科学化、国际化。完善教学管理结构,出台教学委员会章程,建立教学委员会,实行教师治教,民主管理。优化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加强宏观指导,搞好组织协调。扩大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自主权,增强教学单位的管理职能和管理责任。健全教学事故预防机制和学业预警制度,从严治校,树立教师优良教风和学生优良学风。建立日常教学管理动态数据库和评估标准,定期组织各级各类教学工作检查与评估,实现教学管理常规化、高效化。

十、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建立教育教学改革反馈机制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制订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和学分管理。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培训,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出台相关规定和项目资助办法,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建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和孵化基地,积极拓展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提高就业指导服务水平。拓宽就业渠道,打造就业工作特色,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完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保质保量开设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开展“一对一”个性化指导服务,加强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援助与帮扶。加强就业指导老师队伍建设,健全就业经费保障机制。

完善就业信息反馈工作。出台毕业生就业信息反馈工作条例,完善就业信息反馈系统,积极开展就业满意度调查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与分析,以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就业质量,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促进教育教学改革、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十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深化改革提供人才保障

壮大教师队伍。严格按照教育部教学工作评估有关生师比要求,逐步增加教师编制。在完成教师定岗定编工作基础上扩大教学单位用人权。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参照珠海市事业单位相关情况,建立符合我校实际的退休养老保障制度,改善教师工资、福利、住房待遇。加大教师教研、科研经费支持力度,改善教师教学、科研条件,营造教师潜心工作环境。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与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我校加强师德建设的规章制度,开展师德标兵的评比,大力宣传师德标兵的事迹。建立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强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制定学风建设办法,健全学风建设机构,严厉查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

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建立系统化的教师培养制度,加强对各类优秀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扶持,在项目立项、学术交流、出国进修等方面加大对青年教师的鼓励和资助。继续实施青年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开阔青年教师国际视野,提升青年教师国际交往能力。推行新入职人员首届聘期培训制度,加强教师教学支援中心建设,开展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组织实施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举办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研讨等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持续提高。

优化教师队伍。创新人事制度,建立早期竞争淘汰,中期合理流动,后期保障有力的用人机制。完善奖惩机制, 改进人才评估与考核制度,健全人才进入与退出制度。建立学术带头人津贴制度,探索年薪制和绩效工资改革,提高教学骨干、学术骨干待遇。开展教师的分类管理,探索教师教学、科研、项目开发、社会服务等工作量的设定与折算,尝试设立教学型教师、教学科研型、实验型教师等,明确不同类型岗位职责。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按照合理比例构建专兼职教师队伍,完善兼职教师队伍管理办法。

十二、加大教学经费投入,为深化改革提供资金保障

以教学为中心安排经费、配置资源。完善预算管理机制,统筹财力,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发挥资金保障教学的杠杆和导向作用。增加教学运行经费投入,严格按照教育部教学工作评估要求制定学校日常教学经费投入标准,保证本科生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等四项经费的开支。在保障日常教学开支的基础上,将新增的经费重点放在教学质量工程项目等教改项目上,充分保障各项教学改革需要。加大教学用房、科研仪器、图书资料等教学基础条件创设经费投入。拓展学校办学资源,扩大筹资渠道和奖教助学力度,广泛吸收社会捐赠资金创设教学条件,支持、推动学校长远建设和发展。

十三、加强教学基础条件建设,为深化改革提供物质保障

严格按照教育部综合类院校办学条件指标体系配备教学用房面积、学生宿舍条件、图书新增量、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教学用计算机数等基础设施。加快理工楼建设,改善我校理工科教学条件薄弱的状况,在增加教室座位的同时,着力改善实验室条件,增加实验室数量。加快文科楼立项建设日程,确保“十二五”期间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建设研究生宿舍楼,为我校开展研究生教育提供硬件基础。建设标准体育场和综合体育馆等体育设施,完善体育设施种类,满足多种需求。加快学校第四食堂建设,打破传统食堂模式,使之成为学生就餐、学习、讨论、休闲的综合生活空间。建设学生活动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空间。建设大型地下停车场,解决停车场地不足的问题。积极推动产学研大楼立项建设。重视对已有建筑物的维护保养,提高使用效率。

十四、推进产学研政用一体化,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加强科研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各项科研管理的规章制度,做好科研项目申报和指导监督工作,加强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建设,做好科研成果统计和管理工作,使科研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充分发挥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性能云计算机等科研服务平台的作用,积极组织该平台申报珠海市重点实验室,为珠海市政府和企事业单位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为我校教育教学和科研提供支持。组织实施学校出版支持计划和与校本部核心期刊的合作计划,开展申报“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学报”(内部交流刊物)的调研工作,积极为教师科研成果发表创造条件。

加强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在加强原有团队建设的基础上,新建团队把着眼点放在团队带头人选择和培养上,放在优秀中青年教师上,力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多学科交叉特色的优秀科研团队,从制度上保证教师从事团队科研工作的利益,维持相对稳定的科研队伍。加强同其他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科研交流与合作,举办高水平学术讲座,鼓励教师开展多领域的合作研究和学术活动,拓宽青年教师的科研视野和科研能力。

拓展研究生教育。积极开展新增专业申报和硕士生导师遴选工作,逐步扩大研究生教育。建立健全研究生管理机构和相关制度,配备必要的专职人员,加强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积极开拓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实践实训基地,做好研究生专业实践工作。打通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的联系,构建研究生与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互相促进的机制。

加强产学研合作。紧紧围绕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宗旨,以提升学校科技自主创新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为目标,适应区域和行业实际需要,按照“内建平台、外拓资源、打造特色、体现效益”的思路,推进产学研合作。着力夯实“两院一园”(珠海研究院、研究生院珠海分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珠海分园)和“一司一基”(资产公司、教育发展基金会)等基础平台,引进人才,引入资金,建设和引进重点实验室,合作举办区域(行业)发展研究中心(院所),缔结一批产学研创新联盟单位。加强与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在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过程中的合作,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的合作新模式。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科研课题。设立学生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奖,向学生开放实验室、研究基地,鼓励支持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早出成果。鼓励学生把科技创新与自主创业结合起来,通过创新创业实践获得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十五、 建立现代大学制度,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体制保障

优化学校治理结构。组织制定反映学校个性特征、体现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意志的大学章程,发挥大学章程在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提升中的保证与促进作用。构建校本部—珠海校区—地方政府三方良性互动的办学模式。实行北师大珠海校区暨教育园区领导小组(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厘清行政和党委的分工,充分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证作用。

建立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厘清学术权力、行政权力以及民主权利的关系和各自的职权,明确决策权限,健全完善学校决策、执行、咨询和监督系统。建立教授委员会、教学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学生事务委员会,推进教授治学。实行校务公开,保障师生员工在学校发展上的知情权、发言权、评议权、监督权、参与权,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会等在民主管理、科学决策、政策咨询中的重要作用。

完善管理体制。完善职能机构大部制,推进职员制改革,建立结构合理、职能协调的服务型行政运行体系,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服务。构建科学合理的校院(部)两级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学校与学院(部)的责权利关系,扩大学院(部)自主权,加强学院(部)内部民主管理与参与,充分发挥学院(部)在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术创新等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一把手责任”的规章制度,把教学质量作为各级领导工作考核的核心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强化各级领导的教学质量责任意识,确保学校及各单位第一责任人切实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点集中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四日